一经熟睡,元神游于梦幻之乡,或有见,或有闻,或有交,邪念一动,心火下流,兼以相火助之,直冲精窍,窍开而精自泄也。阳气无伤,百病自然不作;阳气若伤,群阴即起。
察其人精神不衰,舌黄、喜冷,饮食易消,二便短少,或心烦热而咳吐黄痰,或饱食而即刻昏晕,或晕数刻而依旧如常,脉实有力而长,诸如此类,都属阴虚火旺,上干所作,法宜苦甘化阴之品,按定上、中、下病情消息以酌量之便了。失治一时,即转为寒热。
阴湿既盛,则使人下体多寒,阴不上升,常沉而下。年近七旬,天令暴冷,炉炎左侧,大白频浮,酒渍于内,热炙于外,左颊汗出如浆,虚风得以乘之,扰乱三阳之络,口㖞于右,目眇于左,脉来浮数,按之则缓。
但内无伏暑,不能作疟,故正伤寒无转疟之理,内无伏暑故也。金燥不为重病,湿亦秋之正邪,故可伏而后发,故曰秋伤于湿,冬生咳嗽。
三盛病在阳明,饮食愈少,津液就枯。又虑群阴阻塞,不能直入根蒂,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,以为前驱。
如春日布种,而夏日收割,夏日布种,而秋日收割,病温之说,其意如斯也。四逆汤已属回阳救逆之主方,更加辛热之肉桂以助其祛寒消阴之力,而取效益速。